声明

本文是学习GB-T 32539-2016 高温渗碳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
1 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钢件在950℃以上高温气体渗碳的常用钢种、设备、工艺、质量检验、能源消耗及安全

卫生要求等。

本标准适用于钢件的气体高温渗碳。
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
GB/T 230.1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:试验方法
(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、H、K、N、T标

尺)

GB/T 1182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(GPS) 几何公差
形状、方向、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

GB/T 3077 合金结构钢

GB/T 4340.1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:试验方法

GB/T 434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

GB/T 5216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

GB 5226.1 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:通用技术条件

GB 5959.4 电热装置的安全 第4部分: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

GB/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

GB/T 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 术语

GB/T 9450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

GB/T 945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

GB/T 10067.1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1部分:通用部分

GB/T 10067.4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4部分:间接电阻炉

GB15735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

GB/T 15822.1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:总则

GB/T 16924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

GB/T 17358 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

GB/T 19944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

GB/T 25744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

3 术语和定义

GB/T 7232 和 GB/T 10067.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
3.1

高温渗碳 high temperature carburizing

在950℃以上温度进行的渗碳。

GB/T 32539—2016

3.2

碳黑极限 soot limit

渗碳气氛在对应温度下开始析出碳黑时的碳势。

4 待处理工件

4.1 材料

采用高温渗碳的工件应优先选用晶粒长大耐受温度较高的细晶粒钢,常用钢种见表1。

1 高温渗碳常用钢种

钢种类别

钢号

合金结构钢

GB/T 3077

20CrMnTi,20CrMnMo,12CrMoV,25Cr2MoVA,25Cr2MolVA,12CrNi2,12CrNi3,

12Cr2Ni4, 20CrNi, 20CrNi3, 20Cr2Ni4, 20CrNiMo, 18CrNiMnMoA, 18Cr2Ni4WA,

25Cr2Ni4WA

保证淬透性结构钢

GB/T 5216

12Cr2Ni4H,20CrNi3H,16CrMnH,20CrMnH,22CrMoH,20CrNiMoH,20CrMnMoH, 15CrMnBH,17CrMnBH,20Cr2Ni4H,20CrNi2MoH,15CrMoH,20CrMoH,20MnVBH,

20MnTiBH

其他钢种

15CrNi3Mo,17CrNiMo6,18CrNiMo7-6,20Cr3MoWVAH,20Cr2Ni4WAH,17Cr2Ni2MoH,

18CrMnNiMoAH,G20CrNi2MoH

4.2 加工状态

根据表2所列项目注明待处理工件的加工状态,并保存相关记录。

2 待处理工件的加工状态

项 目

备注

(1)材料数据

牌号

化学成分

炼钢炉号

硬度及其他力学性能

淬透性

金相组织"

晶粒度、脱碳层、非金属夹杂物、显微组织

(2)处理前的加工制造方法

铸造

注明铸造工艺,必要时应注明金相组织

锻造

注明冷锻、热锻,必要时应注明锻造比

轧制

注明冷轧、热轧

挤压

注明冷挤压、热挤压

冲压

注明冷、热冲压状态

拉拔

注明冷、热拉拔

旋压

注明冷、热旋压

焊接

注明焊接方法

气割

注明气割方法

机械加工

注明机械加工方法及切削量

GB/T 32539—2016

2 ( 续 )

项 目

备注

(3)处理前的热处理状态

正火

完全退火

球化退火

去应力退火

淬火回火(调质)

需要时,注明加热温度、保温时间和冷却方法

(4)矫正及其程度

注明冷矫正或热矫正

可根据工件的具体要求,部分或全部省略。

4.3 外观、质量、形状、尺寸、精度

工件的外观、质量、形状、尺寸、精度偏差要求应符合GB/T1182
的规定,记录应予以保存,见表3。

3 待处理工件的外观、质量、形状、尺寸、精度记录

项 目

备注

(1)外观

裂纹、划痕、锈蚀、黑皮等

(2)质量

以千克作为计量单位

(3)工件的形状"

特殊形状

厚度差异

孔的形状及位置

用简图表示

(4)尺寸和精度

尺寸

整体加工偏差

表面粗糙度

尺寸精度

形状偏差b

定向公差

定位公差"

用简图表示

直线度、平面度、圆度、圆柱度、线轮廓度及面轮廓度

平行度、垂直度、倾斜度

位置度、同轴度、同心度、对称度

可根据工件的具体要求,部分或全部省略。

各形位公差的定义依据GB/T 1182。

4.4 待处理件的验收

应根据5.1、5.2和5.3的规定验收工件。必要时应对一些重要的或有疑问的项目进行复检。

5 高温渗碳设备

5.1 设备组成与基本要求

高温渗碳设备可以是周期式炉或连续式炉生产线。生产线一般由高温渗碳炉、缓冷装置、淬火装

GB/T 32539—2016

置、回火炉、清洗机及辅助设备、气氛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。

高温渗碳设备应符合GB/T 10067.4
的有关规定。高温渗碳设备应满足高温渗碳工艺的要求。

高温渗碳设备的安全性应符合 GB5226.1 和 GB 5959.4
中的有关规定。高温渗碳设备应具有良好

的可靠性和易维修性,以满足高温渗碳工艺在高温下长时间作业的需要。

5.2 高温渗碳炉

5.2.1 加热元件

加热元件采用高电阻电热合金或其他材料,应满足高温和高碳势气氛下的稳定工作,其工作寿命应

不低于1年。

5.2.2 炉衬

炉衬应满足高温和高碳势渗碳气氛下的稳定工作;其工作寿命应不低于5年,炉衬材料和结构应能

保证炉体表面温升≤50℃。

5.2.3 循环风机

应满足高温渗碳工艺中炉温和气氛均匀性的要求,其工作寿命应不低于1年。

5.2.4 炉内构件

炉底承重装置或炉底导轨、炉罐、马弗、气氛导流装置等应有足够的高温强度,确保设备能在高温和

高碳势渗碳气氛下稳定工作,其工作寿命应不低于3年。

5.2.5 快冷装置

需要在高温渗碳后快冷降温的渗碳炉应配备快冷装置,从1050℃~900
℃的快速冷却时间应不

大于1 h。

5.2.6 安全装置

设备应配置超温连锁保护装置、安全温度与渗碳气氛供给的联锁控制装置、炉压控制与联锁控制装

置、泄压和防爆装置、废气燃烧联锁控制与排放装置等,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。

5.2.7 密封

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密封,避免炉气泄漏。

5.2.8 取样装置

应配有定碳装置、试样装置和供红外分析仪取气分析的接口。

5.2.9 温度控制

5.2.9.1 最高使用温度不低于1100℃。

5.2.9.2 炉温控制精度≤±1℃。

5.2.9.3 炉温均匀性≤±8℃。炉温均匀性应按 GB/T 9452
的规定进行测定。

5.2.10 气氛控制

5.2.10.1
高温渗碳气氛推荐使用滴注式气氛或氮气+甲醇气氛。使用氮气+甲醇气氛时,应采取措施

GB/T 32539—2016

确保氮气和甲醇的流量比例稳定。

5.2.10.2
气氛碳势控制应配备主控和监控系统。主控系统使用氧探头控制碳势,氧探头使用温度应能
达到1100℃,最高测量碳势不低于1 . 5%C; 监控系统使用氧探头或 CO、CO₂
红外分析仪监控碳势。

5.2.10.3 碳势控制精度≤±0.05%C。

5.2.11 工艺过程控制系统

可配置渗碳智能专家系统软件,实现渗碳工艺的离线辅助设计及工艺过程的在线动态实时控制。

5.3 淬火装置

5.3.1 淬火装置应配有淬火介质的搅拌、加热和热交换系统。

5.3.2 淬火介质的温度应能调节和控制。

5.3.3 淬火装置应配有防爆、灭火、排烟、液位监控等安全设施。

5.4 缓冷装置

5.4.1
缓冷装置必要时可配备可通入保护气氛或介质的流量控制装置,以防止工件在缓冷过程中的氧
化、脱碳。

5.4.2 缓冷装置需要时可配备能调节缓冷速度的降温装置。

5.5 高温回火炉

5.5.1 应配备炉气循环装置和保护气氛装置。

5.5.2 温度控制精度≤±1℃。

5.5.3 炉温均匀性≤±8℃。炉温均匀性应按GB/T 9452 的规定进行测定。

5.6 淬火加热炉

5.6.1
用于高温渗碳后的二次加热淬火,可以使用高温渗碳炉或其他可控气氛淬火加热炉。

5.6.2 单独配置的淬火加热炉,最高使用温度为950℃。

5.6.3 炉温控制精度≤±1℃。

5.6.4 炉温均匀性≤±8℃。炉温均匀性应按 GB/T 9452 的规定进行测定。

5.6.5 应配备气氛安全温度连锁和超温连锁控制。

5.6.6
推荐使用滴注式气氛或氮气+甲醇气氛,氮气纯度不低于99.995%,碳势控制范围0.6%C~
1.1%C, 碳势控制精度≤±0.05%C。

5.6.7 应配有气氛循环装置和定碳取样装置。

5.7 低温回火炉

5.7.1 应配备循环风机和导流装置。

5.7.2 炉温控制精度≤±1℃。

5.7.3 炉温均匀性≤±8℃。炉温均匀性应按GB/T 9452 的规定进行测定。

5.8 清洗机及辅助设备

5.8.1 清洗机及所有辅助设备应能满足工艺安全使用的需要。

5.8.2 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、废液的排放应符合 GB15735 的要求。

5.9 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定

应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、检定制度,并妥善保管记录。

GB/T 32539—2016

6 高温渗碳工艺过程

6.1 高温渗碳工艺

6.1.1
高温渗碳应根据渗碳件材料和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。常用工艺可参考附录 A。

6.1.2 高温渗碳温度根据工件材料、硬化层深度确定,在950℃~1050℃之间选择。

6.1.3
强渗碳势不得超过对应渗碳温度下的碳黑极限,不同温度的碳黑极限可参照表4。

4 不同温度的碳黑极限值

渗碳温度/℃

800

850

900

950

1.000

1.050

1100

碳黑极限/%C

0.86

1.02

1.18

1.34

1.51

1.67

1.83

6.1.4
渗碳时间根据硬化层深度和渗碳温度确定,强渗时间一般为扩散时间的2~5倍。

6.1.5
扩散一般可在渗碳温度下进行,如渗碳后碳浓度过高或已经形成碳化物,可选用高于渗碳温度
下进行扩散。

6.1.6
扩散碳势根据工件表面碳浓度和材料合金含量确定,扩散碳势一般在0.65%C~1.00%C。

6.1.7 为防止碳化物析出,扩散后可采用快速降温。

6.2 渗碳后的处理

6.2.1 直接淬火

根据工件材料晶粒在高温下的长大规律和渗碳层深度,在不影响工件力学性能条件下,优先选择渗

碳后直接淬火。直接淬火时,需降温至淬火温度并均温,淬火温度一般为800℃~860℃。

6.2.2 缓冷

6.2.2.1
对要求渗碳后缓冷的工件,渗碳后降温至工艺规定温度后出炉缓冷,并采取措施防止氧化

脱碳。

6.2.2.2
根据设备的结构,可通入氮气或甲醇、乙醇,对通入的甲醇、乙醇应保证在750
℃时能安全 切断。

6.2.2.3
通入的氮气纯度应不低于99.995%,氮气流量应能调节。

6.2.2.4
为防止缓冷时形成网状或块状碳化物组织,应对缓冷速度进行适当的控制。

6.2.3 高温回火

6.2.3.1
高温回火时应采用氮气保护,氮气纯度不低于99.995%。

6.2.3.2 高温回火温度一般为500℃~700℃,保温时间参照GB/T
16924 确定。

6.2.4 二次加热淬火与低温回火

6.2.4.1
二次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为800℃~860℃,保温时间参照GB/T 16924 确定。

6.2.4.2
二次淬火加热气氛碳势应根据工件对表面碳浓度的要求确定。

6.2.4.3 低温回火温度根据工件的最终硬度要求确定,
一般为160℃~220℃。

6.3 后续工序

6.3.1 及时清除工件上附着的残留物。

GB/T 32539—2016

6.3.2 如有需要,可对工件进行喷丸等表面强化处理。

6.3.3 对工件进行防锈处理。

7 质量检验

7.1 外观

已处理工件表面不应有因热处理引起的裂纹、熔融、烧伤及明显划痕。

7.2 硬度

7.2.1 硬度应按GB/T 230.1、GB/T 4340.1 和 GB/T 4341 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。

7.2.2 高温渗碳淬火后表面硬度偏差应不超过表5的要求。

5 表面硬度偏差要求

工件类别

硬度偏差

HRC

HV1

HS

同一工件

≤3

≤75

≤5

同一炉工件

≤4

≤102

≤6

局部渗碳硬度测量位置不应在渗碳与未渗碳交界处。

7.2.3 心部硬度应符合工件技术要求,
一般在随炉试样上测量,有特殊要求时,可通过解剖工件进行。

7.3 有效硬化层深度

7.3.1 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应符合 GB/T 9450
的规定,偏差应小于硬化层深度的10%。

7.3.2
有效硬化层一般在随炉试样上测量,若有特别要求时,可在解剖的工件截面上进行。

7.4 表面碳含量

表面碳含量可按剥层法或光谱法检测, 一般为0.75%C~1.0%C。
当要求韧性较好时,取下限;要

求耐磨性较好时,取上限。

7.5 金相组织

7.5.1 金相组织按 GB/T 25744 进行检验,晶粒度级别按 GB/T6394
进行评定,其结果应符合表6的

要求。

6 高温渗碳工件金相组织要求

马氏体级别

残留奥氏体级别

碳化物级别

心部组织级别

金属平均晶粒度级别

≤4级

≤4级

≤3级

≤4级

≥5级

7.5.2 表层内氧化层的深度按 GB/T 25744
进行检测检定,其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。

GB/T 32539—2016

7 表层内氧化层深度要求

渗层深度e/mm

级别/级

e≤0.75

≤3

0.75<e≤1.50

≤4

1.50<e≤3.00

≤5

e>3.00

≤6

7.6 畸变

高温渗碳、淬火回火后,可用特定量具测量工件畸变情况,测量内容可根据工件技术要求确定。畸

变量(可为校直后畸变量)应符合技术要求。

7.7 检验设备

7.7.1 硬度计及标准块应经检定合格,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。

7.7.2
定碳天平、光谱、磁粉探伤机、金相显微镜或相关测微标尺等应经检定合格,并在检定周期内
使用。

8 能源消耗要求

8.1 高温渗碳的电能测定、计算及消耗应符合GB/T 17358 的有关规定。

8.2 高温渗碳的工艺燃料测定、计算及消耗应符合GB/T 19944 的有关规定。

9 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要求

高温渗碳生产过程的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应符合GB15735 的有关规定。

10 产品报告单

根据要求可按每批或每炉填写报告单。

报告单应包括下列内容:

a) 批号或炉号;

b) 工艺类型或代号;

c) 工件名称和图号;

d) 工件材料的牌号;

e) 工件材料处理前组织状态;

f) 单件质量及数量;

g) 质量检验结果;

h) 加工单位;

i) 操作者;

j) 质量检验员;

k) 报告日期。

GB/T 32539—2016

A

(资料性附录)

常用高温渗碳工艺

A.1 高温渗碳淬火回火工艺

图 A.1 为常用高温渗碳淬火回火工艺曲线。

style="width:9.91342in;height:3.43332in" />

A.1 常用高温渗碳淬火回火工艺曲线

A.2 高温渗碳二次淬火回火工艺

图 A.2 为常用高温渗碳二次淬火回火工艺曲线。

style="width:12.12662in;height:3.01334in" />T/℃

0 t/h

A.2 常用高温渗碳二次淬火回火工艺曲线

延伸阅读
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32539-2016 高温渗碳. 进一步学习

联系我们

DB42-T 2039.1-2023 主要鲜切花采后处理技术规程 第1部分:非洲菊 湖北省.pdf